1岁孩子讨厌反派,砸坏2台电视3个手机,但他只是个孩子啊

育儿 作者:超级育儿师 2021-11-10 11:57:07

关注我们,陪你轻松科学育儿

▲扫码获取直播间链接

作者|陶若素

一位爸爸在网上分享,1岁多的孩子因讨厌动画片里反派,砸坏家里80寸电视。


紧接着,爸爸又补充一句:已经砸坏2个电视和3台手机了。


好在这次,爸爸未雨绸缪地按上防碎玻璃,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看到这,许多网友纷纷评论:孩子没家教、父母教育失败。


还有网友预测,现在就有暴力倾向,将来等着坐牢吧。

网友如此自信,那么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呢?答案是:讲道理加暴揍,打到不敢了,长记性就好了。


父母初心是帮孩子纠正坏行为,但“不听就揍”的方式,奏效吗?

不见得。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会潜移默化变成孩子的社交模式。

打骂式教育,孩子学会的就是“暴力有用”。

其实,这位爸爸并没做错,只是他可以给孩子换个动画,或者用温和手法打“坏人”。

网友不必义愤填膺,毕竟孩子才1岁多。

讲道理对他们免疫,更何况大人用大人认知去解读1岁孩子行为,除了增加养育焦虑,别无它用。

因为孩子每个成长阶段,心智决定行为。


1

不是所有行为,都要父母背锅



《关键期的关键帮助》中有个案例,很多家庭都遭遇过。

爷爷奶奶来做客,一桌子佳肴中,孩子最喜欢烧鱼。整条鱼装在盘中,周边还有辣椒丝、香菜点缀,特别好看。

当大家准备夹鱼时,孩子急忙阻止:不许动,谁都不许吃这条鱼。

全家面面相觑,有些尴尬。

爸爸更是没面子,觉得孩子自私,没孝心。于是,爸爸粗暴地将鱼夹断,分给老人吃。

看到这一幕,孩子像天塌一般暴跳如雷。

没办法,老人又把鱼夹回盘中:我们不吃了,都给你。

可看着鱼被夹断,孩子生气的说:破爸爸。

爸爸听到孩子骂人,又将他拖进屋里,胖揍一顿。

老人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摇头叹气:这孩子都被你们惯坏了。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大部分养育者并不了解孩子哭闹真相。他会按自己理解,孩子是任性,骄纵,被宠坏了。

在这样的结论下,孩子但凡有出格行为,他人都会把锅甩给父母。父母没教育好,没给孩子讲道理,舍不得打骂,慈母多败儿。

但只有身为幼童父母才有感受,打骂或道理对幼童而言,简直不要太苍白无力。

语言的影响对1岁半的孩子,微乎其微。

孩子理解不了大人的话,他怎么知错就改?

与其评判1岁多孩子及父母,不如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特征。


2

孩子心智发展决定“不受控制”



抖音上有个视频。

2岁孩子拉完便便,被奶奶随手冲走。孩子崩溃大哭,不断地拉扯奶奶衣角,让奶奶还他便便。


孩子哭的原因,就是他想自己按马桶,再看着便便被水冲走,可惜奶奶不知情。

即便妈妈和奶奶给出补充意见,要不你再拉点,但孩子就不。


正如网友评论,看来大家都是“同款”养娃。

看着便便被冲走再说声拜拜,是多么有意思。

这就是同龄段孩子的发展特征。

三岁以下的孩子,总在探索新奇事物。他会通过继续动作让某个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在这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动作活动产生快乐感。

这些快乐、好奇、兴趣吸引孩子不断探索,最终让孩子完成知觉能力学习。

也正基于此,孩子才能用自己的秩序,为自我认知建构一套经验。

这个过程一旦被父母或别人破坏,孩子会痛苦哭闹。

父母在不明原因的生气、训斥,打骂,有的孩子会停止哭闹,但他只是被父母的情绪吸引,并不知道原因。也有的孩子哭得更惨烈,这是由于每个孩子气质类型不同。

发展心理学指出,婴儿期(3岁之前儿童时期)气质类型活动性分4种。


婴儿期4种气质类活动性


第一种,情绪性。

婴儿遇事后负面情绪较多,表现行为就是爱生气、爱哭。


第二种,活动性。

婴儿好奇心强,爱运动,部分婴儿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或刺激探索行为凸显性格。


第三种,冲动性。

婴儿的情绪反应激烈,缺乏情绪和行动的自我控制。


第四种,社交性。

婴儿天生自来熟,愿意主动跟别人接触交流。



也就是说,孩子一些出格行为跟年龄有关,他的心智发展还支撑不起“事物之间联系”。而有的孩子气质类型又各异,因此我们不必责罚父母管教无方。

作为父母,我们也不必攀比,不用悲观,因为孩子最终个性发展跟父母教养有关。


3

不干涉不等于没规矩和礼貌



广东地铁上,网友拍到一个视频。

一位萌娃坐在爸爸身边,安静地剥桔子皮。孩子每剥掉一块桔皮,就小心翼翼地放到爸爸兜里。


不知情的爸爸,到站后看见孩子在吃桔子,翻找半天也没找桔皮。


从爸爸到站后,赶紧找桔皮的细节就能看出,孩子不乱扔东西,教养跟父母言传身教分不开。

如果爸爸管都不管,反正有地铁保洁打扫,那孩子多半也无视规矩。

虽说幼童某些出格行为受年龄限制,大人不该用大人视角去解读和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为所欲为。

有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撕书、乱写乱画、1到2岁爱咬人、把饭扒拉到地上……会随着年龄长大而消失。但有些行为,比如:随地扔垃圾、东西不归位、公共场合大声喊叫……是会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一种不良习惯。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社会性参照”,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会根据他人对某个情境的理解,来形成认识自己的过程。

2岁半之前的婴儿就是通过父母的表情、情绪,动作、特定的体语,据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由此看出,父母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而孩子行为习惯是可以从婴儿期开始培养。

因此,想要孩子从小守规矩、懂礼貌,父母就要用行为方式去帮孩子建构原则。

孩子成长的奥秘就在于,他虽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却生来依靠情绪解读父母心思。

他虽不会表达,但一举一动已是最好答案。


4

最好的教育,给孩子范围内的自由



理解孩子行为与约束孩子行为,听起来有些矛盾,实则是培养身心兼备孩子的关键。

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守规矩、懂礼貌,家教是有了,但忽视了孩子需要和想要,那孩子在未来成长中,多半胆小没主见。

孩子一味的放飞自我,毫无行为约束力,这些不良习惯又容易在未来,成为孩子进阶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父母,在孩子1岁前后,就需要些建设性方法,即:在规定范围内,给孩子自由。

比如,孩子对危险品没概念,他只想要那个瓶子。父母与其讲道理,阐明利害,不如直接把危险品放起来。孩子不会因被拒绝遭到呵斥,也就不会觉得自己不被喜欢。

比如,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考虑行为可能扰邻。父母与其阻止孩子别蹦跳,不如把孩子拉到垫子或床上跳。孩子好动的本性没被约束,渐渐会明白,什么叫不能影响别人。

比如,小孩子喜欢玩水,父母与其怕孩子弄湿地板,不如规定孩子在卫生间里可以随便玩。孩子的快乐没被没收,父母的教导更有威信。

孩子只有明白遵守规则,就能更多自由和保护,他们才愿意服从父母。

孩子也只有在越多的自由中,感受到家庭氛围的稳定、规则、秩序,他们才能肆意探索自我,有机会发展自我。

这一切离不开父母的智慧。

而这智慧中饱含的,不仅有亲子之爱,还有未来思量。

作者介绍: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的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精神堡垒”。分享亲子育儿、婚姻家庭,成长。

社群福利大派送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