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那双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现在怎么样了?

育儿 作者:育儿网 2021-12-06 13:37:32


提起苏明娟这个名字,或许没有多少人认识。

但是她的这张照片可谓家喻户晓,深深震撼了一代人。



苏明娟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偏远山区,村里的大部分成年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很多留守儿童,年纪尚小的他们“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苦。


1990年的一天,教室中来了几个奇怪的人,其中有人拿着摄影机对教室拍摄,老师和学生们都被拍进去,而苏明娟对这个非常好奇,就一直盯着看。

摄影师解海龙无意的举动,把苏明娟拍下来,照片中一双灵动的眼睛,手中拿着铅笔,从她的眼睛中看到对知识的渴望。



可以说是解海龙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他把这张照片放在了报纸上,从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大眼睛女孩”已经成为了妈妈。

她没有忘记当年帮助她的人,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忙解决困难家庭上学问题。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农村留守儿童。



曾经从别人那里得到爱与帮助的苏明娟,用自己的方式在回报着这个社会,也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绵薄力量让大家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相关的新闻报道逐渐减少,但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存在。

直到这两天一位独立摄影师的自杀,再次引起了大家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25岁的鹿道森在摄影圈也算是小有名气。他年轻帅气,微博上也有不少粉丝。平时给人的感觉也是很开朗,没人能想到他会在微博上留下一封遗书,然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短暂且不开心的一生。

他在自己的遗书中这样“介绍”他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



四个词连在一起足以说明“鹿道森”童年有着太多无法释怀的心殇。

如果不是因为这封遗书,很多鹿道森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看似乐观坚强的他背后藏着多少的委屈。


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哪怕亲戚对他不错,但从小辗转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的“鹿道森”依然感到孤独。

这大概是整个“悲剧”的开始。如果他的父母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留守儿童”会不会后续的所有事也不会发生?他能阳光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一辈子?

可一切的“如果”早就晚了,再怎么假设也无法挽回一条年轻的生命。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多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避免更多的“鹿道森”出现。


但哪个孩子的成长不需要“物质”支持?

有多少登上拥挤的火车外出漂泊的父母,在外省吃俭用,甚至忍受冷眼苛责,只为了给孩子换来一份“丰衣足食”。

每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心理上容易出现这几种缺陷:


◆ 缺乏安全感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让孩子产生“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回来了,是不是不要我了”的错觉。不仅会性格脆弱,患得患失,容易孤僻,在社会上也会很难与人沟通。而这种心理缺陷是后天得到再多的爱,也很难弥补的。


◆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稳固亲子关系的孩子,很难听进去长辈的管教,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孩子很容易养成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


◆ 做事极端



在每次需要爱却得到物质弥补的时候,孩子很可能花大把的钱去买吃穿、去网吧,有的甚至通过吸烟、喝酒甚至吸毒错误的渠道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从此走上弯路,无法自拔。
 

据统计,2021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是902万,虽然已经有所减少,但仍然有很多的孩子被迫留在家中。这些孩子多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山村,教育问题也很大程度地受到影响。

受困于现实的无奈,只能和子女分离的爸爸妈妈们,除了自我的心理折磨和社会的口诛笔伐,难道没有办法让他们的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阳光、温暖吗?


留守儿童必然就要和父母因为疏远而感情淡漠、形同路人吗?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做父母的,是可以做到两全和兼顾的。


1.一定要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外打拼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基础。但物质上的差异缩小了,不能忽略孩子的精神教育。

虽然孩子留守在老家,但最好保持每天一通电话的沟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父母就在身边,爱围绕着自己并没有远离。

与此同时,作为父母也能“间接”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不错过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


2.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以上的一家人一起生活或者回老家看孩子。


在有了一定的有效沟通后,一家人每年能有几次在一起生活会减少孩子的陌生感。爸爸妈妈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回归现实,孩子会真真切切感受到爸爸妈妈有温度的爱。

共同的生活和亲密的接触,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之间更加的亲密。即便又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面,下次见面时,也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尽力克服一些阻力吧!和孩子多见几次,让他拥有一段比较完整的童年记忆,不然以后回忆起来关于父母的记忆都是空白的。


3.高质量的陪伴比数量更重要。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着”。

不是说在孩子的身边就叫陪伴孩子了,有质量的陪伴是可以从孩子的脸上看出来的。一定要全心参与进去,暂时的忘掉自己。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我们必须会成为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孩子一同探索世界,你会发现路上的风景比之前美丽得多。


4.就算要分离,也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具体的美好的愿望。



经常看到那种假期结束父母返程,孩子跟在车后面哭得撕心裂肺的照片,这样的画面真的太虐心了。

每次分离时,留一个具体的愿望给孩子,让他对下次的相聚有所期待,也会自然而然地减轻离别时的痛苦。

当然,为人父母也要说话算话,不要轻易打破孩子的梦想,也不要丢失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诚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尝试着去努力一下,所有的付出都不会没有回报。就像播种下的种子,就算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一定会悄悄长大。

让留守之痛减到最小,让“鹿道森”减到最少,给孩子一个“有父母”的快乐童年。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