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爱喝热水,是老外眼中最匪夷所思的「东方未解之谜」

时尚 作者:HOT男人 2022-08-31 21:48:26


多喝热水,不仅是全国直男关怀女友的统一回复,也是老一代心中可以包治百病的神奇存在。


无论是感冒、胃疼、窜稀、痛经、牙痛还是其他什么毛病,反正拿着保温杯一通吨吨吨就对了。


爷奶爸妈平常最看不惯小辈儿喝冰镇饮料,但凡你身体出现一点儿不得劲,绝对会被唠叨是因为「没喝热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事儿也传到了其他大陆,被老外认为是最匪夷所思的「东方未解之谜」。


只要在Google上敲下「why Chinese」,「为什么中国人爱喝热水」成功打败「为什么中国留学生那么有钱」、「为什么中国话那么难学」、「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擅长数学」,登顶「中国人」相关搜索问题的第一名。



而在海外版知乎Quora上,有好奇网友发问「中国人'最中国风'的操作是什么?」,「喝热水」是最高赞的回答。



所以,偌大个地球,真的只有咱们中国人喝热水么?


老外们为什么一年四季只喝凉水?


老外搞不懂中国人为什么要喝「洗澡水」


对于第一次踏出国门的留学生或是游客,最常接收到的经验之谈绝对是「别忘带热水壶」。因为在国外,想喝上一口热水实在太太太太难了。


在餐厅,默认提供的水只有冷的「tap water - 自来水」,而如果你询问服务生是否有热水时,十有八九会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热水?请问您要喝茶还是咖啡?」

「不用,就热水就行。」

「我知道,所以您到底是要喝茶还是咖啡?」

「...」


没错,国外餐厅都是给客人喝

直接从水龙头里接的水

有的地方还要收钱


老外完全不能理解,咱们Chinese为什么在吃饭时会提出这种奇怪的要求。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热水」专指「洗澡水」。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一些酒店也开始提供人性化服务。


如果你在网上预定时看到「设有给中国客人准备的专用客房」这样的说明,那意思基本就是:「房间里有热水壶」。


为了以防万一,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在行李箱里装一个便携式热水壶。


不但能随时喝上一口热乎的,也能在吃不惯西餐时泡上一碗方便面充饥,简直是出国求生必备。



那么问题又来了,老外需要加热时难道用不上热水壶吗?


喝咖啡,就打开咖啡机;喝茶,就打开炉灶烧水;喝水,就打开水龙头。总之,他们并没有使用热水壶的习惯。


如果真要追溯这种「喝冷还是喝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从何而来,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体质不同。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中国人曾冷热不忌,外国人曾喝热水续命


一个冷知识:咱们中国人不是自古以来就喝热水;他们欧美人以前喝凉水时也是战战兢兢。


19世纪英国一本名叫「比顿女士家务管理」的畅销书里就提到,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刚运动过的人应当避免冷的饮料以及食物,否则很容易得病,甚至丧命。


是的,200年前的老外也认为喝凉水不养生,和我们老一辈的健康认知如出一辙。


1866年伦敦霍乱流行期间出版的漫画

画中的死神正在向民众分发受污染的水


而古时候的西方人之所以如此谨慎,和当时卫生条件恶劣以及医学不发达有很大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未经处理的生水存在安全隐患,里面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病毒、寄生虫和致癌物等多种有害物质,但中世纪的欧洲人并没有这样的医学常识,是出了名的不讲卫生。


整个城市浸泡在垃圾与粪便之中,饮用水的安全也岌岌可危。


在中世纪的欧洲

随意向公共环境倾倒污物是普遍现象


14世纪,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大陆,这场噩梦持续了近300年,2500万人因此丧命。


那时虽然还没有水质净化的观念,但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喝热水不容易得病,因此将水煮沸就成了主流的抗疫手段。


「死亡的胜利」

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

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


除此之外,喝酒也因此有了正当理由。


酒鬼们并不知道酒精有杀菌作用,但与别人相比,他们很少拉肚子、得疟疾。于是乎,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欧洲人就以健康之名,动不动就举杯狂饮。


17世纪的荷兰人又有钱又能喝,据说每天至少1升啤酒打底。


是他们酒量真的好吗?其实也未必,因为那时候欧洲还没有蒸馏技术,酒精度数根本提不上来,搞不好还没有咱们的醪糟上头。



直到霍乱爆发的19世纪中叶,人们才找到了水源污染与流行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第一次意识到了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


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自来水管道设备和水质净化系统相继出现,「直饮水」开始普及。



再说回我们国家,喝热水的历史也并不悠久,之所以养成这种习惯,其实是西方医学公众卫生概念浸透的结果。


根据我国古籍记载,只有有钱人才能喝得起热水,而普通老百姓没那个条件,就冷热不忌了。


在探讨宋辽金元时期历史文化的「中国家庭史」一书中就提到,宋代燃料价格不菲,一石柴的价格大概是40文到100文,四五石柴的钱都够买六七十斤的大米了。


所以说,烧水等于烧钱,喝一口热的对于当时的普通人家来说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儿。除了老人和病人之外,一般人没有这待遇。



到了近代,劳苦大众的饮用水标准也没提上去。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不是写过吗,黄包车夫如果在路上跑得口渴,就只能在街边水槽里对付喝上几口,甚至与牲口一起同饮。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喝热水」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防疫手段,才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当时「喝热水」的卫生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开水房、暖水瓶,是时代象征,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二三十年前,无论是工厂、机关还是学校,几乎人手一只暖水瓶,每天去水房排队打开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行程。



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除了置备三转一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之外,暖水瓶也是不能没有的彩礼嫁妆。



时至今日,虽然这些生活印记早已成为过去,但与热水相关的健康意识却深深刻在了大众的脑海中。


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外出吃饭时用开水烫餐具是必备操作;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当身体发虚时也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是不是该用保温杯泡枸杞了。


其实这么烫一下并不能有效杀菌

只有用100℃的沸水并且持续5分钟以上

才可以杀死或灭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


这样看来,东西方关于饮水冷热的分化其实是出现在现代饮水净化系统问世之后。


一旦水质的安全达标了,欧美人便迅速忘本,直接打开水龙头吨吨吨,再也想不起自己的老祖宗为了远离病灾喝热水那个谨小慎微的样子了。


而目前为止,我国的自来水尚未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


喝冷VS喝热,真的和体质有关吗?


再来说说「东西方人体质不同」这个争论了很久的话题。


有了「把发烧婴儿放在雪地里降温」、「刚分娩完的妇女就吃冰淇凌」这样强有力的佐证,我们确实很难不认为欧美人好像真的火力比较壮。



但如果就这样得出「亚洲人与老外体质不同,所以不能喝凉的」的结论,还是有点儿以偏概全。


倘若真是如此,同在一个大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又是异类了。


泰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往水里加冰块是常规操作;



日本和韩国人也是出了名的不怕冷。


姑娘们除了大冬天喜欢光腿之外,就连生理期时也照喝冰水、吃冰淇凌不误。


图片来源:NANANA街坊 视频截图


虽然他们平时也会使用保温杯,但里面装的通常不是热水,而是热茶。


拿保温杯装冰水来保冷,也不稀奇。


图片来源:nani video 视频截图


那么,喝冷水和喝热水对身体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有科学研究发现,喝冷水会让鼻腔粘液变厚,更难以通过呼吸道和食管,喝得太急还可能导致胃部痉挛、冷刺激头痛(也叫冰淇淋头痛)。


所以如果是感冒鼻塞或是患有咽炎、咽痛,医生通常会建议多喝热水。


但现代医学不会盲目地得出「人类不适合吃冰淇淋」的结论,而是严谨地指出,如果冰冷食物吃得太急就容易出现急促头痛得症状,仅此而已。


说喝冰水多不养生,也谈不上,否则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何能常年位居世界前几名呢?



相反,什么都「趁热喝」就全是好处吗?也不见得。


目前「热饮」已被公认为「食道癌」的危险因素。


日常爱喝超过60°C并且每天消耗700ml茶的人患食道癌的风险相较于那些不经常喝热茶的人要高出90%。


温度过高可能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反复灼伤会使细胞增生的速率加快,从而增大发生变异的可能,进而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也就是说,过冷过热对身体都不好,对任何人种来说都是如此。


人类喝水这问题,卫生才是重点。至于到底是冷还是热,完全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个人习惯而已。


从小在中国长大的老外喝热水,从小在外国长大的中国人喝冰水,这都没什么奇怪的。


保温杯不离身的诺兰



秘姐个人觉得,一些广泛流传的养生之道不能盲目听信。


第一,并非人人适合;第二,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我一直以来都有个很大的疑问:


老辈儿人总说「过堂风」吹不得,在中医理论里也提到「风邪是六淫之首」,那我就奇了怪了,既然吹风那么不好,为啥还要给孩子穿开裆裤呢?




PS: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编辑地缸居士李文静
排版一头红
监制Chen



往期内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