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终于回到了国内的大银幕

八卦 作者:虹膜 2023-03-03 21:32:44


小韩


在国内的大银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韩国电影,这是影迷的共同愿望。
很难,但很多人一直在为之努力。
其中做了许多艰辛工作的是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为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KOFIC先是在韩国举行了为期四天的「KOFIC中国电影展」,最近,又在上海举行了囊括十五部韩国最新电影的「2023 KOFIC韩国电影展」(上海站)。
这十五部电影均出品于最近五年,从未在中国公映过,绝对能代表韩国电影最新的创作水准,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获奖片《掮客》、李政宰的导演处女作《狩猎》,以及2022年韩国最卖座的犯罪动作片《犯罪都市2》等等。
《掮客》(2022)
这是韩国电影,乃至韩国整个文化界,近年来和中国发生的最盛大互动。
中韩主流媒体都做了正面报道,主办方每次开票都在两三分钟内被观众一抢而空。令人感叹啊,告别中国市场将近七年的「韩流」(这个词最初起源于中国)仍然汹涌!
2016年,曾经活跃的中韩文化交流大门渐渐关上,对这事我们在此不做讨论。但韩国文化是否因为失去了最大的海外市场,就因此而衰落了?
事实正相反,韩国没有因此减缓对外文化输出,而是转换策略,借助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平台,以及全球各大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化的影响力与流行性。
电影方面:《燃烧》《寄生虫》《分手的决心》《掮客》都是世界级爆款,获得了曾经不敢奢望的国际顶级大奖,再加上稳定输出的洪常秀,韩国艺术电影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
《燃烧》(2018)
电视剧方面:《鱿鱼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大火,书写韩剧新历史。
《鱿鱼游戏》(2021)
流行音乐(K-POP)方面:防弹少年团(BTS)、Stray Kids、BLACKPINK也都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功。
只说电影。韩国电影于1990年代末崛起,起初得益于韩剧在亚洲地区的超高人气,后接棒衰落的香港电影,成为亚洲商业电影的一颗明珠,迎来了千禧年的第一次腾飞。这之后的十几年,韩国电影产业虽有起落,但整体的发展是向前的。直到近五年的巨大突破,代表着韩国文化输出达到了金泳三和金大中两位总统提出「文化产业」和「文化救国」以来的一个最高峰。
《薄荷糖》(1999)
这里并非要抬高电影的地位,因为电影的确是所有文化娱乐产品里,最复杂,最能体现复合创意能力和整体工业能力的一门产业。所以电影影响力的高低最能评价文化影响力的强弱。
而韩国电影特别令人骄傲的,不仅是拥有一大批在国际影坛拿大奖的大师级导演,还因为培育出了一个成熟的类型电影体系,这构成了整个产业的牢固基石。
众所周知,朴赞郁、奉俊昊、金知云等都是影迷世代出身的导演,他们醉心于恐怖片、黑色电影、惊悚片、喜剧片等类型片,推崇本土的亚类型片导演——「韩国电影风格大师」金绮泳。
《下女》(金绮泳,1960)
他们自己的作品,不过于强调韩国特性,关注影片风格,吸收主流电影和B级片的要素,不采用传统叙事和结构,同时受到观众和影评人的欢迎。
2000年代初,在韩国长期忌避的两大类型片恐怖片和惊悚片,依靠这些导演再次赢得人气,并逐年得到海外观众和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韩国类型片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同类型片的标杆。
《绿洲》(2002)
2014年开始,韩国类型片连续九年入选戛纳电影节午夜场单元(非竞赛单元),充分展现了韩国类型片的实力(见附表)。
2010年代以后,韩国首部丧尸题材电影《釜山行》(2016, 延相昊)和奇幻大片《与神同行》系列(2017/2018,金容华)接连引爆亚洲电影票房市场,掀起新一轮的韩流热潮。
《釜山行》(2016)
如同其他国家一样,韩国的电影类型也是随着时代的氛围和观众的趣向不断变化的。2000年代初期,融合了现代感的历史剧,黑帮片和黑帮喜剧片颇为盛行,而到了2000年代中期,黑帮喜剧片人气跌落。
2003年,惊悚和犯罪类型突然崛起,该年度推出的《杀人回忆》和《老男孩》一举登上巅峰。
《杀人回忆》(2003)
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朴镇彪)、《极乐岛杀人事件》(金韩民)、《回归》(李圭满)、《七天》(元新渊)等作品糅杂了动作、神秘要素;《血之泪》(金大胜)、《奇谈》(郑凡植/郑植)、《宫女》(金美正)等则与恐怖、历史剧类型相结合。
《那家伙的声音》(2007)
《杀人回忆》优先选择的惊悚类型在2008年的《追击者》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改编自震惊韩国的真实案件——柳永哲连环杀人案的《追击者》,被韩国影像等级委员会评定为青少年不可观看等级,但没有想到公映后观影人次居然突破了500多万。
《追击者》(2008)
影片的成功,触发了与犯罪、动作相结合的惊悚片的流行。进入2010年代,惊悚片迅速占据了韩国电影的主导地位,成为韩国电影的代表性类型片。
这类作品将多种类型元素糅杂、重组,展现了更多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换言之,类型多样化和复合类型化的倾向,已经成为建构2010年代「韩国型类型片」的方法论。
很多人说,韩国电影好像没有本国独创的某种类型片,现有的类型片基本是借鉴好莱坞和香港电影而来,这话不错,不过韩国电影的的确确在「拿来」之后融入了非常深刻的本土经验,拥有了独属于韩国的民族风格。
《老男孩》(2003)
又因为文化上的亲缘性与相似性,大量韩国类型片在中国也有不少受众,我们知道有很多国产片是翻拍自韩国电影。但这些翻拍片最好不过是照抄,更多的是买了一个故事的核再胡编乱造,美其名曰「本土化」。
即便是被认为翻拍片成功案例的《分手合约》(吴基焕,2013),在最终取得1.9亿元高票房的同时,「过于狗血」等有关剧情的争议声也一直伴随左右。
《分手合约》(2013)
最近几年的一个新变化是,韩国四大电影公司中的CJ或是SHOWBOX等,都会深度参与到翻拍片的制作中来,这使得翻拍片的水准较之以往有所提升,前有和《奇怪的她》「一本两拍」的《重返20岁》,后有翻拍《老手》的《「大」人物》(2018)。
《重返20岁》(2015)
韩国电影对中国整整一代青年导演影响巨大。最明显的例子,有多少人的处女作是《杀人回忆》的徒子徒孙?数不过来。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事实,韩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和类型片成熟度,是中国电影目前还赶不上的。
除了香港影人输出的动作片、警匪片,中国大陆电影创作在过去二十年里,真正拍得比较成功,积累了一定可靠的本土化经验的,一度只有喜剧片这种类型。最近这几年两年科幻和悬疑也有所起步,这令人振奋。
而国内院线及各类影展告别韩国电影的这几年,表面上只是商家损失了一些票房,观众在大银幕上少看了几部电影,但我们在心态上距离外部世界越来越远了。
这个账,没法细算。
附表: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午夜单元的韩国类型片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真正猛的年度港片,内地无法引进
斗胆一评,2011-2020年哪些电影可称杰作?
用这部电影,纪念五年前去世的国际巨星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