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最招恨的女人,看哭无数人:这3种家庭的孩子,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

八卦 作者:张德芬空间 2024-04-22 18:48:38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今日主播 | 山茗

亲子关系,或许是世界上最难解的关系。

大明星也不例外。

最近,《是妈妈是女儿》热播,几对明星母女轮番登上热搜,最触动我的是这一幕。

当节目组问,“小时候挨过揍吗?”

陶昕然在镜头忍不住留下了泪水。

事业上,她凭借《安陵容》一角火爆全国;生活里,她成家立业,已经是一位妈妈。

然而回首童年往事,40岁的陶昕然仿佛还是一个无助的小女孩。

不得不承认,不管我们多大年纪,多么的光鲜亮丽,很多人还是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这份痛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消弥?从这几种家庭关系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这点小成绩,有什么可骄傲的?”

如果你看了陶昕然妈妈陶跃娣是如何带孙女的,就能感受到陶昕然成长的不易。

为了奖励孙女何陶,一家人带着她去超市挑礼物。孩子一会想要积木,一会又被画画的东西吸引。

陶跃娣左看看右看看,拿起了一本练习册游说孙女,说这个挺有意思的。

潜台词显而易见,“学习才是正事。”

这个举动其实很典型,一些家长总能把学习和各种娱乐挂上钩。

何陶小孩子心性,当然不为所动,说要买娃娃,姥姥使出第一招:

“家里娃娃太多,不要买!”

姥姥又开始发挥第二招,一个劲儿催孙女回家,说自己要做饭了。

在陶跃娣眼里,这些都是和变优秀无关的事情。过去,她也是这么对待女儿的。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陶昕然拿着98分的成绩单回家,本以为会收到表扬,却遭到一顿毒打并且禁止她哭泣。

理由是,“那两分怎么丢的?”

在当教师的妈妈眼里,女儿不能不“完美”。

陶昕然回忆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极力控制着脸上的神情,想要展现成年人的体面和释然,但是眼睛里的泪水出卖了她。

看着成年的女儿回忆痛苦,陶昕然妈妈的强硬的心理终于被撬开一丝缝隙:

承认这样对待女儿,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因为老师的孩子理所应当成绩占据班级前几名。

但是和所有批评型父母一样,陶昕然妈妈不觉得自己是错的,认为女儿能有今天,都是自己严厉管教的结果。

多么典型!

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父母却在期待孩子的一句谢谢。

批评型的父母从不认错,因为承认“我错了”,就是对自己的巨大否定。

为了回避“我错了”,从而习惯性指责别人。

而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会感到反感和压抑,但是不知不觉也会在内在养育一个“批评家”。

要么对自己完美苛刻,要么不自觉地挑剔别人。

一直反抗母亲的陶昕然,尽管极力改变,身上还是会有母亲的影子。

她强势、不敢放松,在自我认同方面,一定度过了一段很辛苦的时光,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正如一位网友总结:

在批评和指责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机灵的孩子都将撒谎,勇敢的孩子出走,聪明的孩子抑郁,愚笨的则在痛苦之中活回平凡。


“你人都是我生的,管你怎么了?”

你的童年阴影是什么?听朋友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小A说,自己从小挑食,八九岁的时候,最讨厌吃肥肉,每次饭桌上有一点肥肉,都会避之不及。

她妈妈对此十分恼火。

有一天,小A放学回家,发现家里包了饺子,兴冲冲吃了一大口,结果尝出是里面有肥肉,直接跑到卫生间呕吐。

看到女儿反应,妈妈当时的神情竟然有些得意洋洋,觉得自己计谋得逞。

甚至后来顿顿做肥肉,逼着她吃下去。

回忆这一段故事,小A还是会条件性反射似地感到恶心,肥肉在嘴里化开的味道,留在她心里好多年。

“我其实不明白,我只是不吃肥肉而已,为什么非要逼迫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成年后她这样问母亲,得到的回答却是,“这么小一件事至于么,我早都忘了”。

比反驳更让人无力的事,没有回应。


忘记,成了不少父母逃避指责的借口。

小A的妈妈,实际上就是典型的“直升机式”父母。

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用“为你好”的方法,强制安排他们的人生。

小A从小到大,吃什么、穿什么、几点回家、和谁出门,甚至是升学谈恋爱,全都在妈妈的“监控”下。

在外人看来,她是温室里的小公主,只有她自己知道,时刻要回应父母的要求,是多么疲惫。

直到结婚远离原生家庭后,她才获得“独立”的机会。

其实,控制型的父母,内心常常是焦虑不安的。

“孩子长歪了怎么办?”

“不听我的话,将来肯定吃亏”

他们害怕孩子会离他们而去,恐惧不可控的一切,所以只能不停地抓取一切能给予他们安全感的人事物,包括他们的孩子。

为此,他们潜意识里还会尽量维护孩子的“无力感”,所以在这样家庭成长里的孩子:

有一部分会习惯性讨好,变得胆小和患得患失,无力面对真实的现实。

还有另一部分,习得了父母的控制,把这份愤怒转嫁在其他人身上。

操控型的父母强势,直接;而还有另外一种父母,他们的控制是“无形”的,比如“牺牲”。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前几天,一段父亲教育孩子的视频上了热搜。

9岁的男孩打游戏充值几千块,理该教育,但是视频里父亲却举动惊人。

“子不教父之过,我儿子玩游戏十分钟充值了6000多块钱,我今天就把他送到派出所,今天我先甩我自己十巴掌。”

说完这段话,这位父亲就狠狠打了自己好几巴掌,脸上顿时通红。

在一旁的儿子吓坏了,边哭边阻止父亲。

显然,这样的“惩罚”带给孩子不小的心灵震撼,下一条视频里,这位父亲质问儿子“还玩不玩游戏了?”,儿子连忙摇头。

不少人在评论区里称赞父亲良苦用心,但是我却在男孩惊恐的眼神里,看到了“牺牲式”“愧疚式”教育的威力。

这位父亲的行为向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啊。”

表面看是用心良苦,实际上是用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绑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一次这样的“极端行为”,换来孩子的巨大心理阴影,这份羞耻感甚至会伴随终身。

在牺牲式父母养育下长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妈妈每次都把剩菜留给自己吃,说了几次也不听,现在坐在一起吃饭像上刑”;

“父母关系破裂,我一直支持妈妈离婚,但是她总说是为了我有个完整的家,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有时候还是会感觉自己是个罪人”;

“出来工作几年了,想到父母还在省吃俭用,出去玩还是愧疚感。明明家里不穷,配得感还是很低”。

不敢恨,因为享受了这份父母给出的“爱”;也无法爱,因为这份付出是沉重的,是提醒自己需要回报的。

这份难以化解的内在冲突会演变成对自己的攻击,“都是我的错”。

即使成年后,也习惯性地不敢快乐,因为这意味着对辛苦父母的“背叛”。

哲学家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中谈到: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牺牲式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

批评、控制、牺牲,我们分析几种有毒的家庭关系,并不单单是为了控诉父母,因为我们都清楚,抛开父母身份,他们也只是有局限的人,也是代际遗传的受害者。

如何自救,才是我们应该聚焦的功课。

一个想要自由的人,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脱离父母,走自己的独立人生

其实陶昕然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

很多人在高压环境下成长,要么就是顺从,要么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毁掉自己来证明父母是错的。

陶昕然没有,她很小就养成了自己要“独立”的意识。

学会反抗,至少在心理层面拉开与父母的距离。

中考那年,陶昕然还是个小女孩,她母亲执意让她走普通高考的路子。

然而抱着必须要离开家,给自己生活找到一个新的出口的信念,她和母亲大吵一架,最后赢得了读艺校住校的机会。

这次反抗仿佛是一个分水岭,让陶昕然更能看清楚自己的处境,同时也给了这段焦灼的母女关系一个降温的契机。

再后来《甄嬛传》安陵容角色大火,证明了陶昕然的演技,也宣告自己独立于母亲的安排,也能活得漂亮。

所以,面对不舒服的家庭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我们有选择的,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担负起责任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我们更有力量与原生家庭剥离。

其次,学会自我同情。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曾说:“不要疗愈你的原生家庭,而是疗愈你的内在家庭。”

陶昕然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不在伤害过自己的人身上找认同。

为什么很多不被爱的女孩,反而长大后却是最孝顺的?

因为她们会执着于被父母认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向对方证明“你错了”。

《是妈妈是女儿》节目里,陶昕然的一段话让人感动,她说,

“从小我妈妈就要求我,去做第一名。我要慢慢告诉她,其实我特别普通。

我觉得人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是,我可以不去做最好的那个,但是我可以做独特的我自己。”

不再执着于让父母认错,也不责怪自己不够优秀,而是把目光放到自己的未来上。

“自我同情”是可以练习的。每天可以选取一个时间复盘,感受并且询问自己经历了什么,有哪些情绪。

再把你观察到的,尽量详细地、不带评价地记录出来,对于负面情绪,尽量“标签化”。

比如,

“我感到难过”;

“我分享工作的时候,很紧张”;

就像正念专家丹·西格尔描述的,“说出它的名字来驯服它”。帮你从糟糕的情绪体验中抽离出来。

你还可以参加我们的《家庭心理学体验营》,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源头看见自己匮乏的原因,看清家庭关系的症结,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做自己、好好爱别人、好好接受爱,活出自我生命的本质模样。


所有的改变,都从看见自己开始。祝福每个人都有重启人生的勇气。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 | 山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