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一个将自己视为公主般疼爱的丈夫。我们渴望被宠溺、被呵护,期待着婚姻会带来一个美丽的童话。然而,当现实袭来时,这个梦幻的愿景往往被打破。结婚多年,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在婚后竟无意中成了丈夫的“妈”。不仅为丈夫提供温暖的庇护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像母亲一样将对方当作自己最需要照顾的“儿子”。更可悲的是,你把伴侣当孩子,人家未必把你当亲爸亲妈疼。或许我们走出半生,依然不懂爱,依然把“为对方全心全意付出”,当成爱的雏形。像妈妈一样付出,
最近一篇名为《我妻之死》的女性婚姻悲剧,传遍朋友圈。37岁的高知女性小敏,她在发现肺癌症状到离世,前后只有短短两个月,她的丈夫用“深情”的文字缅怀她的一生。然而,在那些赞美她“奉献”“勤劳”“能吃苦”的语句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无视与自私。她从大学时代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关系中,在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留学;以全优成绩毕业,却为了丈夫的工作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从美国回到上海。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全优成绩,抽到了美国H1B签证,并在美国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她在丈夫的需要面前选择了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选择回到中国,与家人团聚。她从26岁开始生孩子,7年内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生三胎的时候因为丈夫在体制内,当时又没放开三胎,她选择了去加拿大生产。在加拿大的群租房里,只有年轻助产士的帮助下,她生下了儿子。同样是30多岁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女孩,在用尽全力追求学业的同时,还在拼尽全力生孩子,活得有多么声嘶力竭。一家五口,丈夫英语不好,不会开车,不擅长家务,没有工作,她一个人撑起整个家。为了养活一家五口,她在家里地下室开办补习班,周末还要辅导学生。然而,在她面对癌症的最艰难时刻,她的丈夫却没有陪她去医院。他只在悼文中写下她生前“身体素质好”,以证明她的坚强。而妻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仅未给予她足够的关怀,还把她临终时的脆弱模样公布在公众号上,将她最脆弱的瞬间暴露给公众。他在悼文中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甚至为了继续募捐而贴上了二维码。像《我妻之死》的女主人公一样,许多女性在婚姻中扮演着过度付出的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她们承担起了过多的责任,无论是家务、孩子的教育,还是丈夫的情绪,她们都全盘接收。然而,这种母性角色的扮演并没有让她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让她们深陷困境。她的付出未得到对方的认可,最终使她们在疲惫中无力挣扎。丈夫自私和无视妻子的付出,将妻子们的一生如蜡烛般燃尽。你如果爱我,
在婚姻中,我们的确会“退行”,把亲密关系转化成没有被满足的亲子关系。她总是满怀憧憬地想要被她的丈夫像父亲般地疼爱,曾幻想有一个“爸爸般”的丈夫,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她情绪低落时,她希望丈夫能够读懂她的心情,给予她无条件地安慰。每天接送她上下班,满眼满心都是她。还能够为她排忧解难,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但现实是,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丈夫更多地扮演了一个需要关怀和照顾的角色,而不是她幻想中那个能够庇护她的“父亲”。比如有一次下雨天,她想让丈夫接自己下班,丈夫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而她再三催促,直到对方发怒:她期待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宠爱和照顾,但现实往往与她的期望相差甚远。她原生家庭中,父亲永远板着脸的角色,没有给过她什么温暖与关心,她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喜欢她,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未能获得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因此在婚姻中将这种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寄托在丈夫身上。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将对童年时父母的期待投射到伴侣身上,变成孩子的样子,期待伴侣成为理想中的父母。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确实常常会退行,会变成孩子的样子,期待伴侣成为理想中的父母。但这种期待往往并不现实,因为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无条件地依赖另一方。将伴侣视作“父母”般的存在,不仅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让关系变得不平等。最终,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让双方都感到疲惫和困惑。不管是像《我妻之死》一样,给丈夫当“妈”,还是像小莉一样把老公当“爸爸”,都不是一种平等的“看见”。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没有看到伴侣真实的灵魂。两个人都把对方当成一个冰冷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热播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简庆芬的故事是一段被当成工具的悲剧。只因为老公何瑞之的妈妈更喜欢她,觉得她会照顾人,适合结婚而已。她辛苦照顾婆婆,却从未得到丈夫一句温暖的“辛苦了”。她被迫辞职,为了成为完美的太太与儿媳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她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丈夫一句冰冷的“谢谢”。即便在她出轨的事实面前,他也未曾流露出任何愤怒或悲痛。仿佛简庆芬的背叛只是给了他一个借口,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从这个家中搬出去。她的心逐渐被婚姻中的冷漠与无视磨灭了光彩,她变得愈加黯淡。曾经,她是一个充满自信、开朗活泼的女孩,然而婚姻让她逐渐失去了自信与笑容。她眼里的光逐渐黯淡,在努力追求丈夫的认可的同时,她也在渐渐迷失自我。将伴侣当作工具人的婚姻,对双方的伤害是深刻且持久的。简庆芬渴望从何瑞之那里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关爱,她需要的不是虚伪的感谢或冷漠的表面关心;而是丈夫真正地看到她的辛苦,抱抱她,告诉她“你真的很棒”。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共鸣,希望通过她的付出换来情感上的满足。然而,何瑞之却将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把她当作一个功能性的工具来维持家庭的运转。夫妻关系不再是两人共同成长与支持的伙伴关系,而是演变为一种冷冰冰的角色履行者。一方成为家庭中无尽的付出者,承担着超过其能力的责任,而另一方则冷眼旁观,对这些努力视而不见。这种模式不仅让付出的一方陷入无尽的疲惫和失望,也让另一方失去了对情感的共鸣与珍视。它不是对一方付出无尽的索求,也不是让人委曲求全的舞台。在简庆芬和何瑞之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单方面付出的痛苦与失衡,它让关系失去了本应有的温暖和尊重。但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停止无谓的牺牲,学会看到对方的真实需求,我们能够走出婚姻中的困境。许多女性在婚姻中,因为过多付出而忽视了自身的需求与价值。可能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是社会压力,认为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赢得爱。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非由别人定义,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就来体现。认识到自己在婚姻中值得被尊重和珍视,才能有勇气打破付出与期待的恶性循环,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建立平等的关系。婚姻中的付出应该是一种出于爱和自愿的行为,而非源于被迫或习惯。如果这种付出让我们感到苦不堪言,甚至损害了自己的幸福和健康,就需要果断地停止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婚姻中学会尊重自己的界限和需求,并非自私的表现,而是为了让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都能获得平衡和幸福。将对方视为独立的个体,去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内在世界,有助于双方建立更加深入和真实的连接。就像简庆芬渴望被看到和珍惜,我们也需要在婚姻中看到对方的价值与努力。不要将伴侣看作“工具人”,而是平等地交流和理解,在关系中给予彼此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如果你对亲密关系还有诸多的困惑,可以参加张德芬亲自设计并带领课程《读懂彼此,掌握爱的密码丨3天亲密关系线上体验营》。
无论你正在期盼一段亲密关系,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挣扎,或者亲密关系赢岌岌可危,这个课程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真正的平等在于灵魂的平视,让彼此都能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只有这样,婚姻才能成为温暖彼此的港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爱的滋养与安宁。*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 | 姝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