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熠翎
那么原生家庭为何会从这些方面影响我们呢?这是由不同“动力”驱使的。其一,在潜意识中,孩子是忠于他的父母的,虽然孩子表面上有可能僧恨父母,但实际上,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内在是忠诚于他们的父母的。孩子会重复一些和父母相似的命运,甚至是厄运,包括去重复他们的情绪,重复他们的疾病,重复他们婚姻的模式。其二,在原生家庭当中,出于某些原因,我们想要替代某个人去承担一些责任。比如说有的人觉得自己更应该替代那些兄弟姐妹,成为家庭里面照顾所有人的当家的人,他要去支撑起家族的那些兴衰荣辱。其三,想要去拯救某人,想要去改变父母的命运,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但目的是去改变他们的厄运或者悲惨的命运。第四,仍然处于内疚的状态,因为我们认为曾经伤害了父母,或者曾经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所有的这一切,也是因为出于家庭系统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动力,这些都是需要去清理的。如果你没有发现,没有去清理,你也没有办法逃脱你命运的重复。为什么我们童年的经历要占如此大的比重?我们人类的潜意识为什么要去这样设计?让我们的童年像一张白纸一般,无意识地吸收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之后将其固化,然后像程序一样周而复始地重复运转。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的设定?这种设定看上去貌似不合理。人难道不应该是活到、长到18岁成年以后,再去确定自已的信念系统,确定你想要相信什么确定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和评价,而不是在3岁、6岁的时候就把这些定下来吗?我们为什么要去这样设计我们自己童年的这些信念系统?那是因为我们人类最初,并不是生活在像当代都市一样的社会里。人类的祖先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生活在“丛林”这个社会中。在当时的丛林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一副更加适合于生存和繁衍的信念和情绪的大脑。因此最快速度地把我们对环境、安全、威胁的认知固化,形成一种自动反应模式是最合适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某种动物,那么作为动物,是不能等到18岁才去形成对外界认知的。动物出生后必须尽快掌握对于周边环境的反射,能够先天地躲避猎物的追杀。因此我们的大脑最初的设计和设定,是为了让我们在丛林的生活里面生存下去。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尤其是3~6岁的时候,最主要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去判断”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到底是不是足够好的,"我"到底是不是被允许,“我”是否有资格,“我”是否有力量,等等。这一切基本上都已经固化成型了,这就是我们曾经在童年形成的生存策略。因此,原生家庭、童年的经历是我们最初的体验,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原始的体验,它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
*作者:卢熠翎,张德芬空间合伙人、CEO,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SRI自我整合体系创始人,Nlp导师,系统排列导师,科学催眠师、心理咨询师。工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本文来源:卢熠翎,微信公众号:luyiling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