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拔光所有牙齿,行医67载,她是我国的肝炎“克星”

情感 作者: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2-07-28 20:34:13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李砍柴(ID:likanchai2021)



“菊清独占风霜骨,梅白偏宜雪月天。”


她如菊淡泊名利,如梅坚贞不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她就是陈菊梅。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一辈子致力于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的传染病专家陈菊梅。



01

穿上白大褂看责任,脱下白大褂看医品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肝炎防治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既没有医生,也没有药物,每年因肝炎死亡的人数高达60万,遂被扣上“肝炎大国”的帽子。


作为留苏回国的第一批医学博士,而立之年的陈菊梅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拓荒人”,也担当起摘掉我国“肝炎大国”帽子的重任。



1958年底,她被调往解放军三〇二医院,开始了长达58年,与传染病斗争的岁月。


作为当时全军唯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三〇二医院被人们视为“病毒窝子”,附近的居民路过全都忌讳地绕道走,然而年轻的陈菊梅就那么一头扎了进去。



可是,当时的医疗水平无法监测肝炎病毒,只能以转氨酶指数为乙肝病情好转的判断指标,也没有多少前人的可寻之迹,只能依靠临床积累和反复试验。


一分一毫都不能错!于是,陈菊梅开始跟进大量的肝炎患者,争分夺秒泡在实验室研制药物,一刻也不敢耽误。



在一次随医疗队奔赴黄龙支援时,由于食物严重匮乏,导致营养不足,再加上长期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陈菊梅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先是扁桃体发炎,后又患上肾炎,甚至出现尿血症状。她不当事地吃了点儿药,就又扎进了工作岗位上。


然而她越是不想理会这些亚健康的信号,病痛就越发反复地折磨着她。


为了不让反复发作的炎症影响科研任务,陈菊梅这个“狠人”竟然想到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把几个容易引发炎症的器官全部摘除!


于是在1972年,陈菊梅先后主动请求割掉了健康的扁桃体、阑尾,还恳请同院的医生将她嘴里的牙齿一颗不剩地拔光。


要知道,扁桃体等器官并不是一无是处,失去了这道屏障,病毒和细菌会直接攻击到身体。


这种割舍和牺牲,带给家人的是心疼,带给同事的是震撼,但是更多的却是不理解。


“太疯了”“太拼了”“至于么”……


那些或宣之于口或默默腹诽的争论,都挡不住陈菊梅心无旁骛、投身研究的决心。


她有着最坚定的信念和最强大的内心,要投身中国的医学事业,所以,身体亦是身外之物。


02

那一年,她刚满47岁,就摘掉了所有容易引发炎症的器官,戴上了满口假牙。


她说:“只要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体的全部器官,我也愿意!”



次年,她跟进的一位肝炎老病友,第八次因转氨酶升高住院,引起了陈菊梅的重视。


经反复核实这位病友的用药习惯,她找到了规律:每次服用某安眠药,转氨酶就会降低;不服用,转氨酶又回升。


陈菊梅如获至宝:“您吃的是什么牌子的安眠药,能给我看一下吗?”


取得病友应允,她要来几粒安眠药和说明书,立即奔到实验室。曾经做了几十年都没有成功的研究,这次用了仅仅两周时间,成功了!


原来,之前她曾经听说过“五味子”能降低转氨酶,她试过煎熟服用的方法,但未见效。


这次在安眠药配方里,再次看见“五味子”时,她敏锐地察觉到,可能是之前的熬制方法不对。


随后,她将“五味子”的熬制方法改良,收获了令人惊喜的试用效果。


紧接着,陈菊梅给新药取名为“肝得安”,并很快在三〇二医院的280多名肝炎患者身上使用,药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有了效果之后,她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医药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重视,陈菊梅也成为了国内当之无愧的降酶第一人。


此后,我国抗肝炎界进入划时代的新研究阶段,“六味五灵片”“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数十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使数以万计的传染病患者重获了新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印证,无数次枯燥地研究,陈菊梅终于得偿所愿!


03

与传染病打交道,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


传染病的病毒会不断变异,所以,传染病领域难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只有反复地突破再突破。


来不及喘口气歇一下,陈菊梅就赶上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大爆发,跟肝炎的情况类似,当时临床上并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


陈菊梅当机立断,将医院的会议室改为实验室,创建了全军首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带领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高密度的物理、化学和动物实验。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陈菊梅和她的团队先后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技术二等奖2项,为攻克乙型脑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能者多劳,智者多担,仁者多忧。


摆在传染病学专家面前的,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1岁那年,陈菊梅再次临危受命,接下了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的任务。当时慢重肝病的死亡率高达85%,面对这类患者,一般的医院都不敢收治。


陈菊梅牵头医疗小分队,一手抓科研实验,对70多例尸体进行解剖、化验,将中西医药物融合制药反复用小白鼠试验;一手抓临床,观察、分析和治疗600多例慢重肝患者。


最终,陈菊梅不仅研制出有效的用药标准,还重新拟定我国慢重肝早期预防和诊断标准,先后发表150篇学术论文,在我国的肝炎传染病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创造了让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降至38%的医学奇迹。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一个个奇迹背后是她对国家、对医学的一片赤诚。


04

2003年2月“非典”时期,谁也没有想到,已经78岁的陈菊梅,再次主动请缨,做了一个毫不畏惧的逆行者。



面对病源和病理都不清晰的“劲敌”,陈菊梅连夜翻阅大量资料,别人不敢面对的患者,她亲自上!


一个个病患询问记录过去,手把手对病毒进行即时的采样检测。


要知道,当时民众的恐慌程度,已经是谈“典”色变,家家户户都飘溢着浓重的醋味,板蓝根脱销到断货。


因为对病毒一无所知,所以大家总觉得要做点儿什么才能有安全感。


除了不怕感染的研究,陈菊梅更担起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在经过反复研究和验证后,她第一个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谈,传播关于“非典防治”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给全国上下的恐慌情绪注入了一剂镇定剂。


随后,她又协同科室,连续作战两天两夜,主编了全国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在专业杂志上开辟非典专栏,宣传非典防治知识。


她还走进非典病例隔离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议……


做得了研究,出得了成果,摆得正位置。这个心中有大爱的医生,生动地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屡获军功、屡摘荣誉……可是,她却忙到没时间去领奖。


在防治传染病的战场上,陈菊梅称自己是“一名战士”,时刻准备战斗,随时准备冲锋。5年后,汶川地震的医疗队里,依然有她白发苍苍的身影……



83岁的陈菊梅奔赴在赈灾一线,给予了救援士兵莫大的精神鼓励。一位集团军军长激动地对陈菊梅说:“我们要向你学习,你那么大岁数,还跑到一线来。”


陈菊梅只是笑笑说:“我也是一名战士啊!国家需要我,我就在。群众需要我,我就在。”



可是,岁月没有格外优待这位舍生忘死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陈菊梅饱受帕金森的折磨。


84岁高龄的她,拖着行动不便的右脚,仍雷打不动地出诊坐诊。


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大摞工作日记本。本子里详细记录着患者的病情、患病时间、用药情况、出院时间,甚至每次检查的各项指标,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能干动就一直干着,到干不动为止。”陈菊梅说。


陈菊梅觉得,披上白大褂,才身得其所。


直到92岁,她再也拿不起她心爱的听诊器了。


躺在病床上,她没时间、没心思想自己疼不疼、难不难受,她一心惦记的还是病患,是传染病科研的进展情况……


05

人若菊雅,品胜梅香。


行医67载,陈菊梅一辈子都在与病毒和细菌较量,她准确诊断并攻克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救治患者达数10万人。



去年的11月5日,96岁的“救命奶奶”陈菊梅,悄然离世。


按照生前遗愿,她的遗体捐赠给了首都医科大学作医学研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像陈菊梅一样的前辈们,愿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大爱,无私忘我地去付出。


或许,我们不用让自己去理解,我们要做的,是感恩,是铭记。


是在有可能失望、痛苦,或者坚持不下去的瞬间,想起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像蜡烛一样燃烧殆尽,只为给前方燃起一丝微光。


这个世界,感恩有您来过。



本文转载自李砍柴(ID:likanchai2021)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不限于表达自我,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投稿微信:810739902

转载及商务微信:fennyispink

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点点看↙↙↙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