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变局!“双减”之后又来“双增”,家长速看...

情感 作者:娇娇妈 2021-11-22 19:26:07

作者 | 周川
来源 | 教育 (ID:edu618)



重磅消息!

 

继“双减”之后,又迎来“双增”!


教育部10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

 

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双减”落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

 


“双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应的是“双减”后孩子们减作业、减学科类补习后空余出来的时间。

 

换一个角度:“双减”减轻了孩子的学科负担,让孩子们的时间出现空挡,那“双增”就是填补这块空挡的。


双增分为哪两增?

 

一增: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减下来的时间用来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活动上的时间。

 

二增:增加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鼓励音体美机构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美育培训。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似老生常谈,但今年已经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了突破性的改变。

 

9月3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五场金秋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进中高考体育改革,高考新增体育学科已经势在必行。

 


一位上海家长分享的2021课程表,学校已经开始安排:每天一节体育课。


 

而美术、音乐早在去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就已经指出: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政策频出,学生和家长们应接不暇,而孩子们的考试制度、成长环境也已悄然改变...

 

“双增”到来,

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揭开

 

对于孩子来说,“双增”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原本关闭着的“门”。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让孩子试一试,你根本不会知道他有多优秀。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上热搜了,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则儿子画画的视频,配文说:“有点不懂我儿子画的是啥!”

 


看似凌乱的作品,线条干净流畅,网友纷纷评论这孩子是“老天爷追着喂饭”从小就有设计师的天赋。

 

同样,公园里一个两岁的小朋友和叔叔打起了乒乓球,小小年纪能轻松和成人对打,让路人无比吃惊。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来的,只是长期被闷在教室里,没有得以发挥被磨灭。

 

而和天赋一起消失的是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抑郁、社恐...等情况频出,甚至身体素质情况也大幅下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

 

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一组数据:


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每两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近视。

 

在保证孩子睡眠的前提下,从小学习美术、体育,不仅能锻炼出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艺术气息;而且还能挽救学生视力情况。“双增”落实,已经刻不容缓。

 

只是,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双增”的到来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不放下焦虑的家长,只会重新进入内卷

 

很多家长还没从“双减”政策中缓过神来,考试排名被取消、作业减少......对于孩子的成绩,处处都埋着焦虑:

 


甚至有家长直言,只要中考、高考的分流制度不改变,家长鸡娃的竞争就永不停止。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着孩子就这样躺平。

 

“双增”一来,家长们的焦虑又一度登上顶峰,一边抓着孩子学科类的成绩,另一边开始着手体育、美术、音乐的培养,没来得及细细思考,又进入新一轮的鸡娃。

 

“双减”不减,“双增”继续增负,整个家庭又重新进入内卷。

 

2.“双增”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压力

 

和以前不同的是,艺术类教育这笔经济账光是一算就足够让人心慌。

 

后台有一位家长算了一笔账:


“我在***,我家有两个孩子;


这里上钢琴小班课100元/节,美术课小班教学60元/节,舞蹈小班80元/节;


还有很多材料费,一架钢琴凑合的也要1万,美术的颜料、笔刷,还有舞蹈的舞蹈服、道具的花费也不少;


我给两娃都报了,周六去上钢琴课、舞蹈,周天美术;


一个月就得多出1920元开支,还没有算材料费。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两个孩子小病小痛不断,又要交房租,和老婆的工资加起来也就1万一个月,平时总要吃饭吧?”



在大环境下所有的孩子都报班,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点才艺似乎就是不合格。只能一边担心着孩子的成绩,另一边硬着头皮培养他们的特长。

 

新一轮的焦虑,又将开启...

 

未来教育比拼,

不光是学科类,还有艺术类!

 

我们真的要继续鸡娃,让他“十全十美”的发展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两个真实的案例:

 

北大学霸杜青云大家还记得吗?

 

5年前,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考上北大,而在此之前他努力刻苦,每天不吃饭也要省下时间在学习上,是所有人的表率。

 


大家都觉得,进入北大他的人生能一马平川,可现实是习惯“死”读书的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从此沉迷游戏,最终不得不退学回家。

 

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哪怕考上了大学,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生命里只剩下学习一件事,那毕业后他怎么走往后的路?

 

而和他成反比的,是一个北京小孩儿池亦洋。


池亦洋从小就不听话,不爱学习总是开小差,脾气暴躁,还动手打人。

 


他一生从此完了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橄榄球,这种运动让他大受震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此为目标,全身心的投入训练。


跌倒,那爬起来;今天没有练完,那继续练习!

 


长期的训练,他变得更成熟稳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站上了国际的舞台,代表中国出战世界橄榄球锦标赛。

 

他比同龄人活的更自信,更出彩。



很多家长一看到“双增”,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


但实际上,“双增”的意义,不是让家长拼命给孩子堆砌,而是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得以发展。


这会成为他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起点和意义。


《小舍得》里雅德学校的校长提到过“7分学习原则”,值得大家借鉴:

 

“让孩子把70%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另外30%的时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有了暂时把学习放一放的机会,能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当中汲取营养,这样才会更有动力。


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一直热爱生活。”


纵观历届学霸,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发展比拼,早就不局限于文化科成绩,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得更“有血有肉”:


四川高考662分学霸吕滨睿,她从7岁开始学习古筝,已经过了八级;

 


重庆高考714分学霸刘昶,还精通钢琴、游泳和演讲辩论。

 


父母更换教育方式,已经成了必然的事情。

 

所有父母都该问孩子这句话...


2015年,人民网就发过一段话:

 

“教育一旦把考试作为研判教育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尺度之后,


教育者所遵从的就只有知识、分数,只有空洞的说教、僵硬的制度和束缚人的铁笼,


而唯独没有“人”、没有“人性”。


那样,教育就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6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社会环境让所有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分数,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也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家长自己。


但兜兜转转,我们终究要明白:


学习是很重要,但它不该是实现孩子价值的唯一途径。


北大教授丁延庆和所有父母一样,为孩子的成绩头疼,焦虑的一整晚睡不着,他强迫孩子做了很多事,后来两败俱伤。


最后,他说,不要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作为家长,你应该发现孩子们身上其它方面的优势,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途径来协助他,让他们在这些路径上充分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一定要问:

 

“孩子,你觉得你喜欢做什么事情?”

 


不是盯着学习成绩不放,也不是天天逼他刷题赶超别人,而是让他找到真心擅长的东西,尊重他本来的个性,找到自我价值。

 

而这,才是“双增”真正的意义。

 

大家共勉。

 

转发分享,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放下焦虑,让孩子快乐过一生!

 

欢迎留言,对于“双增”,你们是怎么看的?评论区一起讨论~



作者:教育编辑部周川。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