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被问起冲绳织染品为何具有这般魅力,说实话,真的想不到很好的答案。正因为在这片土地出生、长大,充分浸染其中,所以才说不上来冲绳的魅力究竟源自何处。是亚热带的气候和风土人情营造出的“异国情调”吗?是伤痕累累的“历史”吗?还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呢?可无论是哪种魅力,都能轻易举出反例,指出其中不好的一面。同样,“织染品的色彩与花纹丰富”“是源自天然的馈赠”这些话,老实说我自己也觉得缺乏底气。几年前,我到一所学校教授初一年级的美术课。有一次,我在课上问道:“‘美’这个字为什么是由‘羊’和‘大’组成的?”孩子们回答:“因为羊毛很白很美”,“大的东西就美”,还有的回答“因为献祭的羊都是越肥越好吃,古人最看重这一点”。因为好吃,所以幸福,而幸福就是美,让心情平静安逸。这种心情,也许就是“美”的开始吧。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冲绳织染品的魅力,不正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安心感吗?
我研究冲绳的织染也有20多年了,每一种材料、颜色和花纹,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博物馆的馆藏室就是我的宝库,用手触摸着布料,想象着当时使用者的心情,想必有感叹,有无奈,也有舒适和安心吧。冲绳织染品的特点,首先是使用了当地产的各种材料,还有碎花、纹织等各种技艺,直到今天仍然保存完整。说起材料,就有芭蕉、苎麻、丝绸等纤维材料,还有红染、黄染、蓝染等多种植物染色系统。技法则因“岛”而异,有平织、纹织、花织、罗顿织,还有织和花织交杂的花仓织,保存下来的种类不胜枚举。另一个特征就要从冲绳文化的整体来考虑了。冲绳地处各种文化交融的中心,北有大和文化,南有菲律宾、东南亚和中国,正因如此,各种文化都在冲绳有所体现。比如红型染的花纹,大体上以松竹梅和花等大和花纹为主,也能见到中国和东南亚的要素。而从历史来看,那些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流失的元素,都在冲绳保留了下来,比如在琉球装束中就能看到江户后期和服以及更遥远的室町、桃山小袖的影子。冲绳的织染经过的漫长历史变化,大致可以分成4个时代。首先是1609年的萨摩藩入侵琉球之前,其次是到琉球王国解体,再次是从废藩置县到“二战”时期,最后是“二战”结束直到现在。从史料来看,第一个时期留下的关于织染的资料非常少。这一时期冲绳与中国、东南亚、朝鲜和大和有大规模的交易往来,是琉球王国繁荣的时代。从当时的交易记录和对外贸易记录来看,许许多多的织染技法传入了冲绳。第二个时期,冲绳与中国和大和的贸易减少,国内的产业愈加振兴,甚至出现了向大和输出织染的情况。随着技术改良和新技术导入,织染技法也提升了不少。我曾说,“这一时期完成了许多保存至今的织染技术”。实际上,许多当时的技术是超越现在的,比如一些目前已经绝迹的刺绣技法。 1879年,琉球王国解体,废藩置县开始,而贡纳布制度到1903年才完全消失。这一时期正是从琉球到冲绳的转变期,风俗习惯极大地受到大和影响,急于否定和摆脱琉球文化中所谓落后的部分。好在有一批冲绳文化的研究者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努力,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冲绳文化的魅力。其中镰仓芳太郎和以柳宗悦为代表的民艺协会,对于战后复兴冲绳织染业都做出了极大贡献。“二战”后,冲绳色彩浓重的织染从废墟中发展起来了。在这个时期,以喜如嘉为代表的芭蕉布重新登上舞台,同时诞生了南风原的织物批量生产体制。使用琉球王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养蚕技术的久米岛绸、富有贡纳布特色的宫古上布和八重山上布,还有融汇了那霸特色的首里织,将已经绝迹的技法再现的读谷山花织,以及曾经只属于特权阶级的红型染......这一时期冲绳的文化遗产正在走向现代。不同的人对于冲绳织染的理解各不相同,而我在见过无数织染物后,形成了这样的感想:这个世界也许越来越精准和严峻,但织染的世界并非如此。每一件织品都由人的双手做出,多少带有偏颇和歪曲,然而却包含着制作者的情感。这样的织染品拿在人的手中,带来了安心和温暖。
《以手抵心》织物系列分享会
活动合作方
嘉宾
与那岭一子,冲绳县立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研究员。1959年出生于冲绳县与那国町。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美术工艺科毕业,专业染织。长年在冲绳县立博物馆工作,现任首席策展人,研究员。著作和论文有《琉球红型》(2005年,青幻舍)、《县立博物馆收藏的染织资料I ~ III》(1986、1987、2001年,冲绳县立博物馆)等。
李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洁,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设计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林含,北京稻荷草木染工作室主理人。目前从事古代植物染色复原以及染缬图案技法研究和创新工作。
2024年1月6日(周六)14:00-16:30(13:30入场)
地点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多功能厅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东街1号)
(名额有限,收到主办方回复后显示报名成功)
*特别提醒:
报名成功后的用户
入馆需核验身份证、护照等带照片的身份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