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耳朵
来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杨元元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捆扎的绳子,一头勒在她的脖颈间,另一头套在她身后的水龙头上。同学说,洗手台离地不足一米,只要有一丝丝生存的欲望,她可以随时站起来重回生门。这是一桩旧案,事发时距离杨元元踏入校门不足70天。扑朔迷离的自杀原因曾引起坊间热议,到底是谁把她逼到这一步?宜昌女孩杨元元的前半生,媒体用了十六个字概括:“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陪读,居无定所。”也有人总结,“这是一个被母亲剪断翅膀的女孩的一生。”高考填志愿,喜欢法律的杨元元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望瑞玲说不行,因为“路途远,花费太高”,逼她读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理由是厂区宿舍楼搬迁,很多人花了三万五搬进了新房,望瑞玲觉得贵,又不愿意住荒凉破旧的老房子。她考上小城里的公务员工作,望瑞玲不准她去,因为“高材生去小县城太丢脸,又挣不到钱。”工作8年之后,望瑞玲又让她考上海的大学,因为她曾在上海打过工,很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当时弟弟在北京念博士,提出要把母亲接走,但望瑞玲拒绝了,她偏要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学校知道后,要求望瑞玲尽快搬离,还仁至义尽地为母女俩联系了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当时望瑞玲的退休金已经涨到了900多块,杨元元每个月也拿着300多的补助。一轮轮重压之下,杨元元终于崩溃了,在一个寻常的早上选择离开。天涯网友@午后的水妖 说,“我一直难以想象,这30多年,她是怎样过的。因为母亲时刻不离左右,没有私人的空间,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没有自身情感的小小角落——母亲,似乎已经成为她今生今世无法摆脱的另一半。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并不年迈也无疾病的妈妈,始终活在她的监管和控制之下。”望瑞玲像一根藤曼,紧紧地缠绕在女儿身上,直至女儿死于她的病态寄生。我很爱他们,但是这样的成长过程影响了我成为怎样一个人。我非常害羞、性格内向,并且无法保持长久的友谊。”
13岁时,父母开始审查每一位和她接触的网友,翻阅邮箱和短信,并且有选择地进行删除。从小到大,父母都会坚持门禁:晚上9点前必须到家,否则就去报警。她也一样,无法交友,无法融入社会关系,却又无法独处,整个人全部乱了套。精神失调到崩溃,脑袋里只记得起她妈妈说过的一句话:我告诉你,我以前管你,我现在管你,等你到了40岁,我还是会和现在一样管着你!”
就像吸血的蚂蝗,牢牢地附着在她的身上,怎么也甩不掉,快要崩溃。而被父母寄生,等于整个人被包裹在无边无际的黏稠胶水中,慢性窒息死亡。“病态共生”这个概念,最开始是武志红老师提出来的。一是父母入侵孩子的生活,孩子即便成年也无法和父母分离。二是父母接受不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孩子,孩子即便厌恶,也会病态地满足、迎合父母的全部期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代人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生活彼此纠缠在一起。”
有人说,每次放假回到家,都会感觉深深的压抑和窒息。360°无死角地被父母入侵,像是被丢进一个真空缺氧的密闭空间,难以喘息。有的孩子,刻意迎合、讨好父母,却无法做到真正的敞开心扉,感觉自己莫名的孤单。最严重的“病态共生”亲子关系,往往都会指向残忍的家庭悲剧。毕竟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强行占据,最后和孩子的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杨元元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而那个发帖控诉的姑娘,则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说到底,父母把自己的私欲寄生在孩子身上,无非是大人为了满足自己对于操控子女人生的快感而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圆桌派》里有一期话题,讨论为什么中国大多数父母总爱逗孩子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窦文涛说,这本质上就是父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控制欲,即“我让你怕就怕,我让你笑就笑。”《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作者不留情面地揭穿了这样的亲子关系:“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非常不幸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是过于担忧的父母,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而是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就像杨元元的母亲,逼女儿去她喜欢的城市上学,明明有地方住,却硬要跟女儿挤在大学宿舍。当她挤在女儿那张狭窄局促的小床上,看着女儿忍受着周遭人的白眼和讽刺,连一个说知心话的朋友都没有时,难道就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越界和剥夺吗?我猜她大抵也曾闪过几瞬这样的念头,只是已经习惯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真正的生命。她攀附在女儿的身上,不过是为了控制女儿,重活一回自己。电影里,得了寄生虫病的人,没有完好无损的,不是被影响得大脑不正常,就是宿主死亡。而在现实中,那些自杀的孩子,很多也源于寄生虫父母的蚕食。《时代周刊》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父母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对孩子的需求给予较大程度的回应;对孩子独立人格和责任心要有高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做到这两点,适当的“分离和放手”、足够的“尊重和平等”是重点。《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尹建莉老师曾提过这么一句话:“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好父母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这不是贬义词,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孩子越长大,和父母离得越远。“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就势必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因为,他正离自己越来越近。所以,他们会从原来的家庭中剥离出来,而被抛弃的父母,也要趁早做好准备,从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过度期待中,抽离出目光,回归自身,做好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而他们也注定要超越父母,成为最棒的自己。”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未来树项目组老师推出的「育儿直播交流群」
前200名还可免费获得《0-16岁的教育难题育儿宝典》
延伸阅读
-
买车本是件开心的事,但打算在上海买特斯拉的周先生最近却遇到了糟心事。据媒体报道,周先生自述删除特斯拉一销售员微信后,遭到对方辱骂。据周先生介绍,12月30日在上海松江区手拉手汽车港特斯拉门店看车,添加
-
近日,上海网友周周的妈妈因胃癌晚期离世。妈妈临终前,周周在其身上画上特殊“刺青”。“她想要的永远都会陪伴她,希望未来遇见妈妈的医学生能好好对待她,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是家人心尖上的人。”
-
转自:三联生活周刊【#上海学习困难门诊一开诊就爆满#,有家长想带2岁孩子来看,医生:无需太焦虑】据@021视频消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