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能刺激大家多生孩子吗
经过多次预告,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终于落地。7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补贴对象和标准为: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3600元,按年发放至3周岁。这是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地方可以提标。《方案》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要求地方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并确保可负担、可持续。
7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凡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认为,这是一大政策亮点,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又允许有差异,但要适度。
《方案》强调要做好政策调研、总结评估及调整完善。受访专家认为,这一制度的建立“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个起点”。
平等覆盖一孩
已成为一个共识
此前各地方的育儿补贴多数只针对二孩和三孩,且补贴力度按孩次递增。国家此次决定平等覆盖各孩次,无疑符合了各方由来已久的对覆盖一孩的呼吁。
对此,杨凡解释,一孩的体量比较大,而且一孩是基础,“没有一孩哪来的二孩和三孩”。再者,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说,让没有生育的家庭去生育第一个孩子,和让已经生育的家庭再生第二个、第三个,也是前者的意义更大。
杨凡指出,从专家到实际工作者和政府部门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只是,前期政策还在探索、起步,可能没有那么多资源投入,所以从体量较小的二孩、三孩开始。经过几年的尝试,现在上升到国家政策时,把这点比较强烈的诉求覆盖到了。
今年已经到了年中,但此政策实施时间却追溯到今年初,此前出生的孩子也折算月数补贴。杨凡认为这是政策设计的精细化。“无论把时间点放在哪一天,总有人赶得上,有人赶不上,但这样的一个政策设计,让可能相差一天的人,最多也就差一个月的钱,不会出现差一天就差了一年或者三年的钱的情况。”
迈出重要一步
专家:这只是一个起点
每孩3600元×3年的国家级补贴,一共有10800元。对此,杨凡表示,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有的地方、有的人,却是有一定的帮助。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对红星新闻表示,这项生育补贴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一年3600元,折合每月300元,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有更大力度,但这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
杨凡认为,这个政策力度可能和大家的预期有差距,因为现在家庭的生育养育成本确实较高。但她认为,这只是一个起点。这个力度,鉴于我国现有的发展程度、现有的财政水平,已是“尽力而行、量力而为”。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这一制度会有动态调整。
据人民日报报道,据估算,全国每年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
有人呼吁加大补贴力度,甚至有针对性地发行特别国债。中央财政是否仍有潜力?贾康认为,这取决于对“潜力”的理解。他指出,从全球来看,中国公共部门的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属较低水平。因此未来如有需要,可适当加大补贴力度,相应适当提高负债率。但也必须慎重,从全局视角通盘考虑,有选择有节制地推进,不能“大手大脚”地迅速用尽公共财政可配置资源的“安全区”。
根据《方案》,中央财政设立转移支付项目,对国家育儿补贴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西部某省财政厅人士对红星新闻表示,虽然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不小,但对于地方财政需要支出部分,由于人群基数并不小,算下来支出也不少。
允许地方差异
如有地方要提标需报上级备案
此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发放育儿补贴。
对于各地政策差异,杨凡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地制宜的表现,因为每个地方的财政情况不一样,面对的人口形势不一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此,《方案》要求科学论证决策,确保可负担、可持续。
《方案》要求省级政府加强统筹管理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确保育儿补贴政策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确保本级财政和下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省级或市级政府部门拟出台其他育儿补贴政策或提标的,应加强事前论证评估,并报上级备案。
按要求,各省份要至少在市级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此前,有的地方同一个市内各县各自出台补贴政策。《方案》也明确要求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
杨凡高度评价这一政策设计——它既充分地考虑地区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种统一。“既允许有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又要适度。”
至于地方之间的人才争夺,杨凡指出,其实育儿补贴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地方政府更多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把其他的公共服务做好,来吸引人才落户。
《方案》要求各地做好政策衔接规范。杨凡表示,地方需要考虑如何做好原有政策和现有政策的衔接,如何把自身原有政策纳入到国家统一的框架下。对于自身原有的补助水平高于国家此次出台的政策,并决定对齐国家内容和标准的地方,要“做减法”,有的人补助要变少,怎么应对,就非常考验政府的能力了。
上述西部某省已经在省级层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只补贴二孩、三孩,力度没有超过这次出台的国家标准。上述财政厅人士表示,该省目前初步考虑对齐国家标准;之前定了执行期,基本也能衔接上。但这次年中发文,追溯到年初,衔接工作有一定压力。
能否提升生育意愿?
研究表明各国相关政策都是有效的
如何预期这一政策刺激生育的效果?
杨凡认为,刺激生育,帮助有意愿的人实现生育意愿,只是政策的目的之一。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补贴政策,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工作。单纯理解成“国家花这个钱就是为了刺激生育”,比较狭隘。“国家是知晓公众面临的生育养育困难的,如成本高,没人带。所以,给大家提供一些补贴,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负担,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我觉得这是这个政策最重要的效果,是最终的目的。因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我们要投资于人,以人为中心。”
杨凡表示,如果人们的幸福感真的提升了,生育意愿、生育率的提升,就会是自然而然的。
“这项政策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也与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等政策息息相关。它有综合效应,有助于释放生育需求,减缓少子化、老龄化的发展程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不利影响。”贾康表示。
从政策评估角度,杨凡指出,对于人口数量或者生育率的变化,很难单独剥离出生育补贴政策的效果。国家和地方前期的一些评估更多集中在政策的知晓率、公众的满意度,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完善的方向。
对此,杨凡解释,生育支持政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你也不知道是哪一个政策影响了它”。政策之外,生育数量变化取决于人群的特点,如育龄妇女规模、生育意愿的堆积甚至生肖偏好。
但是,杨凡肯定了一点,就是很多研究都表明各国的生育支持政策是有用的,主流观点认为其对于提升生育意愿是有效的。
同理,对于舆论讨论热烈的一些地方生育补贴提高生育率的案例,杨凡评论:“生育支持政策在其中肯定是发挥作用了,但有没有那么大,值得商榷。尤其去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一是此前生育延迟后的意愿释放,二是龙年生肖偏好。所以,政策效应需要在更长的周期内去观察。”
国家出台育儿补贴制度政策后,科学评估的需求更为强烈。目前,杨凡就在做如何评价生育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
“我现在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我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它肯定是综合性的评价。首先,要评价执行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其次,对结果的评价也必须是综合性的。不只是看多生了多少孩子,公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实习生 安雅涵 北京报道
编辑 潘莉 责编 魏孔明
延伸阅读
-
鼓励生育需要这样“真金白银”支持
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28日公布。在全国范围面向育儿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举措,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