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生真相,有多少人年过半百都没发现?

八卦 作者:伊姐看电影 2021-07-10 11:11:00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闲聊)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诸如:“谁谁考上清华”、“我快50去读研究生”……这样的话题经常出现在微博热搜上,手机里也不时会蹦出:“某某大学首批录取通知书已经发出”这类的推送内容。

而在这些推送背后,又有一群年轻人为自己即将开启的新生活欢呼雀跃着,关于青春,关于梦想



这是每个夏天的必备曲目,但对于我,那已经是太久以前的记忆,日常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它一点一点变淡,现在的我越来越容易忽视掉。

今年有幸受邀,提前观看了一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电影——7月9日上映的《大学》

它又重新唤回了那段记忆,那段不管经历多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美好,也最重要的时光。


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是新生活的开始?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是一段充满惊喜的经历?

还记得高中时,不止一个老师或者长辈嘴里时常念叨:“熬过高中,只要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

而《大学》的“故事”就是从一位刚经历完高考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严韫洲开始的——

为了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家奋战了无数个日夜,“记忆里就过过一次十岁生日,之后每次都是期末考试。”

即便是2018年上海领军计划物理组的第一名,严韫洲也同样经历过我们熟悉的查分、出分、等待录取结果时的提心吊胆。

经历了一些波折,最终,他拿着心仪学校的通知书,收拾好行囊,踏上报到的路程。走在校园里,他挥舞着手和新校园里的人们打着招呼……那种兴奋和喜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那一年,他刚刚过完十八岁的生日。

大学,是高考的结束,同时还是成人的开始。

正如新生典礼上,校长站在讲台上说的:“进入清华,你的人生新征程,开启了”,只是,这段新征程不只是大学的四年。


纪录片《大学》以“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四位不同阶段人物的大学故事,新晋大学生严韫洲只是其中一位。

从成人开始,他们几乎涵盖了成年后我们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人生节点,跟随着他们,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大学的本质——

清华大学水利系2019届博士毕业生,宋云天。

即将离开象牙塔的他,眼前面临着一项艰难的人生抉择:留任清华,又或成为河南选调生,重回贫困的家乡?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算哪门子的选择。

留校任教是摆在眼前的“康庄大道”呀,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羡慕都羡慕不来的。而且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又何必再回去?

导师、家人都很希望他能留下。


另一边,显而易见要难走得多,不仅是工作本身的复杂,而且很可能还要面对周遭人的质疑和不理解,这些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奶奶深有体会。


到底是选择一条更安逸平稳的路,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宋云天也有过纠结和挣扎。在必须给出答案的前夜,他给家里打了电话,去找了导师交谈……独自在实验室待到凌晨3点多。


最后,他决心坚定地遵循本心。

“去基层地方政府服务,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我最大的理想。”


影片中,听从自己内心,为梦想奔走的不止宋云天一个,还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的蔡峥老师。

32岁的他在行业内颇有建树,获得了“哈勃学者”称号。其实,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成就,他身上的耀眼光环,而是——

谈起天文时,他由内而外散发出来遍及全身的沉醉、自信、抑制不住的喜悦与兴奋;

是他那句:“特别高兴能拿到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这次终于不是往返了,是单程


这张单程票是他梦想的开始,而他的梦想就是为中国制造一台世界领先的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

于是,他放弃任教美国名校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嘲讽:这不过是个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梦想罢了。

没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实现它并不容易。

在这个宏伟的梦想开启后,眼前立马就堆满了技术、人才、资金等数不清的挑战,还有各种质疑和担忧……

这些,蔡峥都非常清楚。


“有可能我们最后没有成功

但是,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做下去。

“要想领先,就得有自己的设备和技术,中国一定要有人做


他们携梦想而来,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热爱,甚至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整个人生。

比如:清华大学那位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于三尺讲台的老院士钱易

她出生于“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钱氏家族,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

在整个人生里,她身上有过太多耀眼的标签和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

但是,这里边她最珍爱的两个,是清华大学老师环境工程学学者


1957年进入清华大学,坚守教职六十余年,她把毕生精力都奉献在做好教育和环保两件事情上。

即便已经86岁,她依旧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每天奔波于课堂与家之间。

在课堂上,从来不用话筒,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还经常在课堂讨论时随机加入学生中一起交流探讨。


电影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参加完活动出来,一群人拥了过来,有人尊称她“钱老”,她立马回了一句:“不要叫我钱老,叫我钱老师。”

这简单的一个字里,是她作为老师的谦逊态度,更是一种修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发现了,故事里边的四位主人公都是来自清华,而整个纪录片的背景也设定在清华大学。

其实,很多人有过疑问:“这难道不是清华大学的宣传片”清华离我太远了,《大学》也离我太远了。

但是,看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局限在清华,导演们是通过清华这样一个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的中文名叫“大学”,而英文名则是“The Great Learning”,是“大学之道”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管是宋云天、蔡峥,新生代的严韫洲,还是老一辈的钱易,他们之间共通的是家国的情怀,是不同行为选择背后共同的“必须做一个有意义工作”的认知。


正如宋云天在毕业生语录里写下的:“愿为萤火,发一点光

钱易院士用一生躬耕的“教育事业”,这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是非常幸福的事。


而这些就是清华,是大学,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他们骨髓的东西,为成年之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一生理想,永恒青春。

《大学》让我们看到,也更加清楚——大学之所以重要,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技能给予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


即便我不是清华人,但是看四个人物的故事,没有任何的距离感,反而感触良多。

看完影片,演员于和伟说:“受益匪浅,太激动了,有很多跟以往观影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才是清流,真棒,真朴实”;

《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说:“看完内心像饮了一杯芳香的茶,有很多感触。”


7月6日晚上,伊姐观影团也做了一场纪录片《大学》的提前观影。

这场观影团太让人感动了,我们的读者里,有北大本科毕业马上去清华服务院士项目的研究生,今年孩子刚考上清华的北大妈妈(自己毕业于北大),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当小学老师的年轻学者,资深教育学家,北京农大的老师……

他们每一个摘掉标签,都那么谦逊朴素,和《大学》这部电影的理想主义气息那么吻合。

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透露着大学给予他们的影响,那是他们内心的一束不灭的光。


不管哪个年龄层都很值得去看,尤其是家里有正在上初高中孩子的,一定不要错过,透过电影,让孩子们了解到为什么要上学,上大学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希望你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7月9日影院,不见不散。



微信订阅号总是莫名其妙改版
为了避免我们一不小心 错过彼此
大家记得把“伊姐看电影”设置为星标关注 
只需要五秒钟哦~~
先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蓝色字“伊姐看电影”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