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一群流浪狗,让我走进了“高冷”男神的心
文:池菡
我是知音课堂的铁粉学员,知音真实故事《我们和原生恶的距离》是我采访的稿子。
我与各位写作新手们,某种角度上来说都在同一个起跑点,可能存在一些相似的困惑,我也希望自己能抛砖引玉,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这是我的荣幸。
记得第一期基础班授课时,阿篱老师分享她的采访经历,当时让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也是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性格内向,不善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心中有千言万语,整理成语言表达出来却好像要比别人多转几个弯才行,用手敲击键盘打字往往比用嘴说出来的快。阿篱老师讲述了她的突破之路, 而我却不太能够照搬。
我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师,之所以跟大家说这个,是因为它和我后面的采访与写作困惑有关联。
几年前,我作为一名美工兼文案应聘到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当时我老公认为我性格内向,还有点小抑郁什么的,如果能跟一帮心理咨询师泡在一起,很有性价比,既能治愈又能挣到钱,不挺好?于是大力促成我的这份工作,从投简历到面试,一路杀了进去。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因为工作需要,我不可避免地接触心理学,半年过后我考取了证书,离我的本职工作越来越远了。
当然我原来死宅的个性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有了变化。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有一点会做得比较好,那就是能很好地倾听对方,心理咨询师的面谈技术可以帮助我与人建立较为畅通的沟通关系。
但是除了工作,我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也就是说我的信息渠道依然是相对闭塞的。
2019年的春节,我在颓废和消沉中度过,其间也不停地在思考,写作是我的梦想,我想要突破的意愿这么强烈,那么我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小步前进?
我能否利用工作的优势,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情况下,从别的角度为自己提供写作的素材?如果纪实稿件我果真写不了,那虚构故事呢?
带着这些思考,我调整好状态开工,做了一些调整,主动增加了出差的机会,走出去,比宅着,更能接收信息。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在路边上等车的时间,看到一位老大爷拉着一车蔬菜卖的同时,三轮车厢周围绑了一些竹筒,插着鲜花,既卖菜又卖花。
换作以前,我看一眼就过去了,但那个时候我有意识地想去挖掘故事,于是主动靠近跟他拉家常,从夸他的花好看开始,问到他的蔬菜和价格。我也明说我等着上班,下次碰见他一定会买他的菜。大爷也理解,就这么聊上了。
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大爷把家底儿都给兜出来了……大儿子意外去世了,儿媳妇守着他们五年不肯改嫁,孙子很出息,两老起早贪黑地劳作,想帮衬儿媳……当我坐上公司的车时,我感觉到欣喜,有了那么一点子破土而出的味道。
回到猫儿这个故事上来。我大概是16年认识猫儿的。当时我养了条边牧犬,晚上出去遛狗,就碰见他在遛马犬狼牙,令行禁止,叹为观止。
狼牙的成功令猫儿在狗圈出了名,开始帮人带狗。我看见他独来独往,经常遛着一大群狗子,背上那个包永远装着给狗吃的火腿肠,也知道他在救助流浪狗。可是,当我们缺乏挖掘故事意识的时候,猫儿就仅仅是个路人而已,在我身边来去了几年,我也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
三月底,第一期提高班招生,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至于真故的上稿我想我就把它当作缘份吧,如果碰上了符合了了老师教我们的选题标准,就报给编辑老师。
无心插柳柳成荫,提高班第一课的作业要我们写个故事,我想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一个月的学习,所交的所有作业,我都想要认真地对待,这个故事怎么写,我不想随意打发。写哪个题材,能够新颖一些?纷乱的思绪中,我脑中闪过了猫儿和他的狗。
他的本名感觉他好像很排斥,微信号上的名字是个假名,猫儿……是以前一起遛狗时他告诉我的,可是我们并不熟悉,他允许我这样叫吗?
我真不知道接通了电话,这个我行我素有个性的年轻人会不会“啪 ”地一声把电话给我挂断。但是,我总要走出尝试的一步的,不管他拒绝与否,我总要去做了才知道结果,万一他愿意呢?
电话响了,我就叫他“猫儿”。他顿了一下,回了一声“哎”,我就知道有戏了。
他问我什么事,我说“我有点事情想请教你,你现在在哪里?”
因为我们都住在一个街区,见面相对还是比较容易。见了面,寒喧几句,我就直说:“猫儿,我知道你身上有很多故事,关于流浪狗的故事,可不可以跟我讲讲?”
他很惊讶,说你要干嘛?我说我喜欢写文,想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可否给我提供一点帮助?
一听到流浪狗,他很配合,于是开始讲中国流浪狗的现状,市政府的政策等等。可这些不是我那天想要的。我那天是想挖一个流浪狗的故事来写第一次作业。
我说,”我记得你救过好多只流浪狗,每一只狗身上都有一个故事,有没有你记忆最深刻,最触动你的?先给我讲讲那个可以吗?”
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知道了大白熊犬兔兔的故事。回来后,我在里面加入了虚构元素,完成了第一个作业。这是第一次采访。
作业交上去后,我对猫儿的刻画被敏锐的阿蕴老师发现,她询问关于猫儿的身世。我把我所知的大概讲了一下,阿蕴老师说你可不可以写一写他的故事啊?
我马上兴奋起来了,因为头一天跟猫儿有过接触,让我可以进一步的联系他“好好聊聊”。于是我约了他一起吃晚饭,然后找一家他喜欢的茶馆,清静的,方便谈话的地方。
餐馆和茶馆我都让他选,刻意选在他熟悉的地方,更容易让他打开心扉,不那么设防。吃饭时,他问我想采访他什么,我说你的故事,狗的故事,尤其小白兔的故事细节,我想知道得更多。
他说狗的故事随便说,人就算了吧。随即说到以前有媒体想采访他,兔兔的故事写了,他的故事,他拒绝了。
我想,怎样努力一把让他愿意把他的故事讲出来呢?于是就跟他很坦诚地说:
“我为知音写稿,知音旗下的知音真实故事,要的是纪实稿件。我特别尊重你,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性设置,今天你告诉我的一切,有哪一些你不愿意我写出来,你告诉我,我肯定不写,包括名字用不用真名,你都可以选择,我完全尊重你的意愿,如果你愿意让我写,我会感谢你,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故事,有所感悟,如果你实在不愿意,我也尊重你,同时,在我发稿前,我会把稿子给你过目,你点头了,我才发。“
这句话让他打消了防备。同学们肯定还记得,这是基础班第一节课的采访课技巧,我用上了,它管用了,我很高兴。
那天晚上7点左右,我们在茶馆包厢坐下,我拿出笔记本,打开WORD,微笑、和善,同时让他看出我很专注、很认真地对待他说的每一句话。
他点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开始漫无目的的倾述。我没有打扰他,也没有试图引导他,只是眼睛注视着他,手下飞快地敲击键盘,记录下他的故事。他的语速快时,我难免会有错别字,这个时候也管不上了,来得及就改,来不及就不理会,也完全不用管格式,回头再慢慢整理。
这一聊,就聊到夜里12点15分。茶馆打烊,他送我回家。这是第二次采访,回去一看,我记录的内容有两万多字。
第二天,我在这些杂乱的素材当中按我的理解抽取了两个故事写了初稿交给阿蕴老师,同时老师要去了那杂乱无章的原始采访素材,很快给我反馈,让我发现采访内容中还有疏漏的地方,比如更精确的时间节点,在那个时间节点上,猫儿和父亲的关系如何,那个时候他父亲在做什么。
我又约了猫儿当天下午2点在同一间茶馆碰面,请他喝茶。
我准时到达,点好茶,做好一切准备,却等了他一个多小时。我是翘班去的,等了半个多小时的时候,心里也有点焦急,但是我想,我的状态如果是焦虑的,势必会影响到他的发挥,于是有意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更加详细地整理我等一下准备要问猫儿的问题。
这次我用了讯飞语记网页版,因为它可以各设备同步,我用笔记本做了,回家台式机登录就能很方便地直接编辑。
我把每一个需要理清的问题和故事迷点进行罗列,标序,同时一遍一遍地想自己是否还有疏漏。这样一来,等待他的时间一点都不难捱了,反而让我更从容不迫。
猫儿是洗了澡吹了头发来的,进门时很清爽,那一刻我明白了他很尊重我,把我当朋友,所以才会郑而重之的对待,那么,我的等待是值得的。
同时,他可能也被我的状态所影响,坐下来,闲话两句,很自然而然地进入采访。我说:
“猫儿,昨天我居然记录下两万多字的素材,很感谢你告诉我这么多,回去后我整理了一下,发现有一些时间节点和细节我不太理得顺,所以还想再麻烦你一下,我们进行一个补充采访。”
他一点都没抗拒,说:“行,你问,我都跟你说。”
于是,我就按我理好的序号,一点一点的去追问,到下午六点半,我们都要各自去找饭吃。在这个过程中,在一些触及猫儿内心伤痛的地方,他有阻抗,抽烟,低头看着手机让我问。这个时候我会停下来,等他,等到他缓和了,抬起头来,再继续。
我始终保持一个中立客观的记录者的角色,全程不作任何评判性言语,但对他所有的情绪给予包容和鼓励。他的朋友打了三次电话催他赴饭局,他都跟对方把时间往后推了又推,继续回到我们的话题上。
至此,第三次采访结束,记录了15428字。
那天晚上回去忙完工作,我将所有的采访素材合到一起,进行猫儿成长历程的一个梳理。因为第二天有工作要忙,我怕不能及时给阿蕴老师一个答复,所以那天晚上熬到凌晨四点多,整理完毕发给阿蕴老师,心里舒了口气。
我仅仅是整理了素材,而阿蕴老师看过后很专业地帮我拟了故事脉络,所谓送佛送到西,莫过如此。
根据这个脉络,我写出了初稿,交给了阿蕴老师,之后经过阿蕴老师的打磨修改,上了稿。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约到了一个从事恐艾咨询的朋友进行采访。如法炮制,我让他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另外一家普洱茶馆。那天我提前一点到,询问服务员是否认识我这位朋友,又要了他最常呆的那个包间,点了他喜欢喝的茶,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来了,很自然的情绪会比较好。
我摆好笔记本电脑,直言:“我不会泡茶,仰仗你了!”
朋友大手一挥,坐在他最常坐的位置,开始泡茶,于是全城都是他在不停地讲,间或给我斟茶,而我就一直在笔记本上运指如飞,眼睛注视着他面对微笑地倾听。
这个朋友我以前也仅在工作场合见过,从未有私交。我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建立了更深的友谊,完成了初次采访,我想,我的收获是巨大的。
就在今天,这个朋友又给我发消息,约我跟他一起去一位“有故事”的瓷娃娃家里拜访。看到消息的同时,我得知了猫儿那个故事上稿的消息,我想,我终于踏出了于我而言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很乐见我身上发生的这些转变。尽管我们所采集到的故事并非都符合编辑老师的选题要求,但是只有不断采集,我们才有更多选择和操作的余地。记得那句话:上帝爱你,所以虐你,有起伏才是人生。
或许学友中,有人跟我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是类似的个性以及相同的困境和焦虑,我仅以我的真实采访故事为例,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能够彼此抱团成长,取长补短,做有意义的事,过有乐趣的人生。
如今,池菡已经是一位比较成熟的写作者了,但相信依旧有很多喜欢看故事、写故事的小伙伴,想学习写作却找不到门路。
现在,机会来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